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曰者镇迷达克上下寨的大唐云南发电有限公司滇东新能源事业部红花山光伏电站,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正将丰沛的光能持续转化为清洁电能。而在光伏板下,连绵盛放的万寿菊迎来了采收的季节——金黄灿烂的花朵,与上方蔚蓝的光伏板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蓝金交织”的生动画面。这正是“光伏+万寿菊”农光互补试点项目的真实写照,也解锁了“板上发电、板下生金”的高效用地新模式。
“上面发电,下面种植,一块土地,双重产出,实现了阳光共享,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共赢的新路径。”红花山光伏电站曾经面临板下土地光照不足、利用效率较低的难题。如何激活这片闲置空间?云南公司、滇东新能源事业部经过多方调研和科学论证,确定了“向空间要效益、以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方向,并与当地生物科技企业合作,在电站内划出7亩试验田,试点推广“光伏+万寿菊”种植。
“我们在光伏组件前后排之间的空隙以及板下区域,采用间作、套种方式种植万寿菊,并适度发展畜牧养殖,形成‘农光互补’立体农业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单位土地的综合产出。”红花山光伏电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片试验田虽规模不大,却不仅是技术验证和效益探索的“试金石”,更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地”。从万寿菊的栽种、除草到采摘,当地村民全程参与务工,目前已实现劳务收入1万余元。预计项目总产值将超过2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真切感受到产业融合带来的实惠。“以前光伏板下面的地空着可惜,现在不仅能打工挣钱,还能看到这么漂亮的花,心里特别亮堂。”一位正在劳作的村民高兴地说。
“试点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滇东新能源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全面总结万寿菊的品种适应性、种植技术以及企地合作经验。若试点模式成熟、效益显著,公司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稳步扩大种植规模,并逐步延伸产业链。同时,还将依托本地资源,拓展“光伏+中草药”“光伏+旅游”等多元业态,推动“板上绿色发电、板下多元经营”成为常态。
通过推广“农光互补”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业与发电的双重收益,带来显著的社会减排效益,还实现了资源利用最优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切实助力企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此外,该电站还计划在升压站对面规划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致力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科研与农光互补于一体的综合示范项目。
如今的红花山光伏电站,蓝色板阵源源输送绿色电力,金色花海簇簇助力群众增收。滇东新能源事业部正以“农光互补”的创新实践,释放每一寸土地的双重价值,为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注入绿色动能。
红花山光伏电站全容量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可达2.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46万吨、二氧化硫41.27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