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却是另一番景象——麦冬、黄精、当归、蓝芩等中药材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原来这是观音岩水电公司在永胜桥光伏电站创新实施的“光伏+中药材”农光互补项目,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药”的立体开发,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并行的新路径。
该公司按照“药光互补、板药共赢、立体开发”的思路,在科学规划光伏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引入楚雄回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大姚蒲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光伏板下种植中药材。
“光伏板下种植中药材,不仅不影响发电,还解决了杂草问题,让电站管理更加轻松。”永胜桥光伏电站负责人表示,以往光伏板下杂草丛生,需要定期清理,如今种上中药材,既利用了土地,又减少了安全隐患。
目前,两家农业公司已在300亩光伏板下成功种植麦冬、黄精、当归、蓝芩等中药材。这些中药材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合在光伏板下生长,且经济效益可观。楚雄回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种植了黄精150亩,每亩收入可达7000至8000元;当归50亩,每亩收入约9000元。预计总收入可达150万元。”
中药材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据统计,该公司光伏板下种植的300亩中药材,每年需要支付约27万元劳务费用,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许多村民选择在药材基地里打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促进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现在经常到药材地里打工,每天100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真好!”一位村民喜笑颜开地说。
“光伏+中药材”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光伏产业与农业产业的有机结合。这一创新实践让昔日闲置地变成了增收的“绿色银行”,丰富了产业内涵,走出了一条顶上有光伏、地上有药材、周边能务工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实现光伏发电效益和群众增收双赢。这种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它不仅有助于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还能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从杂草丛生到“绿电+绿产”共生,观音岩水电公司永胜桥光伏电站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光伏+中药材”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在经济效益上取得突破,更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完善这一模式,在光伏板下探索种植万寿菊、白芨、板蓝根等经济作物,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