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设备的“守护者”,团队的“领路人”
来源:李仙江水电公司
作者:牛超
日期:2025-11-06

在李仙江水电公司戈兰滩水电厂的轰鸣里,潮湿闷热的机组间,总有个身影穿梭不息。他是机械班班长杨凡,更是设备的“守护者”,团队的“领路人”。十载水电生涯,他以坚守为桨、以智慧为舵,在奔流的能源长河中,为万家灯火筑起坚实屏障。

迎难而上:做急难险重前的“逆行者”

水电机组结构复杂,设备隐患排查、老旧部件更新是日常。可每当疑难故障袭来,杨凡永远是第一个冲上去的人。

今年1月,一场“双线作战”悄然打响,班组精锐支援勐野江机组A修,戈兰滩水电厂2号机组C级检修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等困境。开启蜗壳进入孔门、搭设尾水检修平台、调整导水机构……每一项任务都蕴藏着挑战。检修现场燥热如蒸、地面湿滑、光线昏暗,杨凡二话不说钻进机组内部,一待就是数小时。汗水浸透工装,油污糊满脸颊,他却笑着调侃:“机组就像病人,不亲手‘摸脉’,哪能找准‘病根’?”

最难忘的是今年6月的深夜抢修。夏季汛前抢发电量关键期,3号发电机空气冷却器突然渗漏。风洞内热气裹挟着机油味,温度直逼40℃。杨凡带领团队抓住机组低谷停备的“黄金窗口期”连夜攻坚,可装配时却遇难题——冷却器供排水管法兰倾斜,螺栓怎么也装不进去。大家轮番尝试无果,焦躁情绪在闷热中蔓延,杨凡却蹲下身,举着手电细细观察,轻声安抚:“再试一次,别急。”

他小心翼翼拨动法兰盘,微调吊装位置,螺栓终于一个个精准对位。凌晨五点,当最后一颗螺栓紧固、系统调试完成,机组重新轰鸣,杨凡抬头时,眼中闪过如释重负的光。走出厂房,皎洁月光映着众人汗湿的头发,他笑着打趣:“三更灯火五更鸡,本该酣睡的时辰,走,回营地补个踏实觉!”

精益求精:当设备运行的“活字典”

水电技术横跨机械、电气、运行等多个领域,系统复杂且更新快。杨凡始终记得“打铁必须自身硬”,从技术供水到调速系统,从推力轴承到主轴密封,他把每一个部件的“脾气”都摸得透透的。他的办公桌里,堆着厚厚一摞设备图纸和说明书——边角卷了毛、页脚泛了黄,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手写笔记,有的是参数标注,有的是故障分析。遇到解不开的难题,他会反复联系厂家咨询,自掏腰包买专业书籍,深夜在灯下逐字研读。

此前,“技术供水滤水器频繁堵塞、检修困难”一直是厂里的“老大难”。别人觉得“堵了就清、坏了就修”,杨凡却较真:“问题不根治,就是埋在机组里的隐患。”他抱着图纸查资料,手绘滤水器构造图,一次次和厂家沟通改良方案,带着实测数据反复论证。最终,新型滤水器成功落地,彻底解决了这一顽疾。同事们都说:“我们是‘遇问题解问题’,杨班长是‘挖根源除隐患’,他脑子里装着整个电厂的设备图谱,就是行走的‘活字典’!”

薪火相传:成青年成长的“引路灯”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强。”作为班组技术核心,杨凡从不藏私,总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

工作间隙,他牵头搞“课堂人人讲”,把自己遇到的故障案例、处理心得拆解得明明白白;看到废弃的旧设备,他会拉着年轻人围过来,边拆边讲原理,手把手教组装,让枯燥的理论变成可触摸的实践。

有次班组小钟处理门机不动的故障,急得满头汗却找不到头绪。杨凡没有直接上手,而是在一旁引导:“先想想门机的安全闭锁装置有哪些?电源指示灯亮不亮?”一句话点醒小钟,很快就定位到闭锁开关故障。事后,杨凡拍着他的肩说:“操作设备前,得先了解它;遇到问题时,要先思考,这才是真本事。”

在他的带动下,机械班渐渐形成“比学赶超、互帮互促”的氛围,多名青年员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提起杨凡,大家总说:“他不只是班长,更是教我们真本事的师傅,替我们扛事儿的大哥。”

十年坚守:以匠心赴使命 以微光聚星河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只有日复一日地坚守;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对职责的敬畏、对设备的热忱。十年水电生涯,杨凡把“工匠精神”刻进每一次检修、每一次攻坚,用行动诠释着“能源担当”的重量。

他就像水电厂里永不停歇的机组,在暗流中沉稳运转,在寂静中积蓄力量,把奔腾的水能转化为璀璨的灯火,送到千家万户。

这位默默无闻的能源守护者,用十年时光证明,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不平凡的光芒。未来,他仍将如江水般坚定、如机组般沉稳,在绿色能源的航道上,继续驭水前行,守护这份照亮人间的光明。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1-06 16: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