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新能源事业部鲁国灿,他带着对新能源事业的赤诚,完成了从水电“老兵”到光伏“熟手”的跨越,他以学习者的姿态不断精进,在探索与成长中稳步前行,用专业与担当在光伏赛道上书写着实干篇章。
跨界转型,在全新赛道上从零起步
水电与光伏虽同属新能源,但内核却大相径庭。水电依赖水文调度与机组运维,光伏则聚焦光照资源利用、组件效率管控与并网调度,从设备特性到运维逻辑都截然不同。鲁国灿初到牟定光伏项目时便说道:“新能源是趋势,光伏更是新战场,我得学!”
初入光伏领域,他像个谦逊的学生,白天一到施工现场,即对施工线路细致开展安全巡查,排查脚手架稳固性、临时用电规范等潜在隐患,又要对混凝土浇筑强度、设备安装精度等施工质量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监督;间隙里还会围着箱变、逆变器等核心设备反复观察,对照技术手册琢磨接线逻辑、设备结构,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向厂家请教。晚上摊开厚厚的设备图纸,逐一核对设备布置与现场实际的匹配度,加深对设备结构的了解。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他快速完成了角色转换,从“门外汉”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内行人”。
精心筹备,为项目投产筑牢根基
在项目生产准备期,鲁国灿深知生产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投产后的稳定运行。作为生产准备负责人,他统筹规划,制定了详尽的生产准备方案。项目建设期任务繁重,他便利用晚上的时间,组织生产准备人员开展集中培训,从光伏电站的基本原理到设备操作规程,从安全管理制度到应急处置流程,他亲自授课,确保每个人都能吃透弄懂。
同时,在项目建设正处于忙碌阶段时,他主动带领生产准备人员挤出晚间休息时间,牵头完成了规程、制度、事故应急预案、操作票等的编制,以及并网调度业务资料的收集工作。“只有把准备工作做在前、做在实,投产后才能少走弯路。”正是这份前瞻性,让生产准备人员在项目投产后迅速完成角色转变,成为合格的光伏电站运维人员,为电站顺利投产、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根一线,用实干破解生产难题
项目进入生产阶段后,鲁国灿始终坚守一线。针对项目尾工消缺任务繁重、进度滞后的问题,他主动牵头,组织生产人员对尾工消缺项目开展全面统计并建立详细台账。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累计向总包单位移交60余项尾工缺陷并推动处理,有效加快了尾工消缺进度。
项目投产初期由于生产人员不足,他不仅主动承担光伏区巡检、现场操作等工作,在故障处理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只要接到故障通知,他总能同运维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逐项分析原因,最终排除故障,确保了电站的稳定发电。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模范内涵。
勇于创新,以智慧推动电站升级
在鲁国灿看来,光伏运维不能只“守摊子”,更要“挖潜力”。他常说:“太阳光是资源,把每一缕光都变成电,才是真本事。”他的创新,始终围着“保设备、多发电”转。在日常工作中,鲁国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能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创新突破口。他发现箱变UPS容量不足,箱变长时间停运后无法远程操控问题,他便立即组织生产人员开展研究,制定改造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和优化,最后成功完成了箱变UPS改造项目,确保了箱变远控的可操作性,节省停送电时间。该项目方案因效果显著,被系统内兄弟单位借鉴推广,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有益参考。
如今,他正积极推进无人值守电站建设,从梳理现有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潜力,再到技术改造方案及采购文件编制,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说:“智慧电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提前布局,主动探索,争取早日完成智慧电厂建设,早日实现无人值守电站的目标,为滇西事业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水电到光伏,变的是设备与场景,不变的是鲁国灿对新能源事业的坚守。他用跨界转型的勇气、扎根一线的实干、创新提效的智慧,让光伏阵列在滇西的阳光下绽放出别样芳华。在他的带领下,安乐光伏电站正朝着“高发电量、低故障率、优运维”的目标稳步迈进,为滇西事业部绿色能源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