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雄武定田心鸡街子广袤土地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是绿意盎然的农作物,南瓜藤蔓缠绕、澳洲油茶生机勃勃、玉米穗粒饱满……这幅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滇西新能源事业部尖山营光伏电站“农光互补”光伏农业项目的生动写照。
该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化模式,将清洁能源开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土地变身“双产田”
尖山营光伏电站总占地面积2559亩,通过科学规划光伏阵列布局,采用高支架、大间距设计,既满足农作物通风、采光需求,又为农业机械化作业预留充足空间。光伏板下,南瓜、澳洲油茶、玉米等高原特色作物蓬勃生长,形成“光伏+农业”的复合生态系统,这种模式让土地利用率提升30%以上,实现了清洁能源与农业产出的“双丰收”。
生态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尖山营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2.0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4万吨,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板下种植的南瓜年产量达1200吨,农业产值超115万元,土地资源在“光合作用”中焕发新生。
“过去这里土地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现在光伏板遮风挡雨,作物产量反而提高了!”当地村民王大爷感慨道。农光互补项目通过减少土地裸露、改善微气候,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让荒坡地变身“聚宝盆”。
家门口端稳“金饭碗”
滇西新能源事业部与当地村委会合作社签订农业种植协议,由合作社统筹组织播种、管理、销售全流程,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每亩土地年均用工3人次,总用工量达0.7万人次,为当地村民提供超200个长期就业岗位和5000余人次临时用工机会。
“土地流转有租金,厂区务工有工资,一年增收超2万元!”村民李大姐算起了“增收账”。电站与村委会合作社还通过组织安全技术交底、电力安全知识培训、种植技术研讨等活动,让村民掌握触电风险、安全行为、优化种植等本领,筛选适配当地高原气候的作物品种,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据统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10万元,人均年增收超0.9万元,真正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益”。
从“靠天吃饭”到“借光生金”,滇西新能源事业部尖山营光伏电站“农光互补”项目以绿色低碳为底色,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一模式将继续复制推广,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让“光伏蓝”与“生态绿”协同共进。